“三郎君,李海商过来了,这是他带来的货物”。

“放几上吧!”

“是!”

可怜李诚连登堂入室资格都没有,二十出头的甘文歪坐在院内一张“交椅”上,大冷天非常装比的把玩一把折扇。

也就是李诚不识货,如今文人墨客,很是附庸风雅的追捧“高丽扇”,品相稍好的都值数贯。

(就是倭扇,从半岛转销大宋)

甘文身旁一个唇红齿白的伴读书童,在铺了锦缎的案几上,娴熟的调制茶汤。

“李诚见过三郎君,冒昧登门,失敬失敬!”

李诚面带微笑,抱拳作揖,态度不卑不亢,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,说明人家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。

估计是把他当成来甘家庄行骗的傻子,三少爷自认为见多识广,就想看看这个“海商”想玩什么花招。

漫不经心的随手打开面前一个盒子,甘文眼睛一下就亮了。

红色绒布做底,一方雕刻精美的椭圆砚台在正中偏下,上面排列数件精美的仿明青花笔洗、笔架、水丞、水勺、书镇等;

左侧是一枚仿田黄石印章(未雕刻),右侧是两锭长条“徽墨”。

墨锭正面还烫了金字,一条是“澹薄明德”、一条是“宁静致远”。(都是繁体字)

虽然在另一时空,可能只是几百块的礼盒,但来自现代的工艺,对古人来说第一眼那就叫一个震撼。

“坐吧,看茶!”

“谢过三郎君”。

好家伙,终于给个坐,谢过身旁家仆递来的矮凳,李诚正襟危坐。

书童葱白小手伸过来,姿势优雅的将一盏茶汤放到李诚面前案几上,他赶紧又道了声谢,收获了让他直起鸡皮疙瘩的嫣然一笑。

甘文前倾着身子,将其他两个盒子打开,一个是带鸡翅木悬笔架,从写大字的软羊毫,到写小字的硬狼毫……

八支大小各异,做工精良的毛笔,让甘文同样爱不释手。

另一盒是五十米加厚的长卷宣纸,这个时代难以企及的现代造纸工艺质地,让其不由啧啧赞叹。

李诚抿了一口传说中的“茶汤”,并没有想象中的苦涩,反而很是香浓,一丝甘冽在舌尖回荡。

习惯喝炒茶的他,对臆想中把茶叶磨成粉、调成膏、加调料冲泡的诡异饮料,很是无感,现在亲口品尝后,也是诚心实意的夸赞好茶。

能坐下来谈,还有茶喝,好的开始,就是成功的一半。

甘文询问了李诚昨天的遇险经历,又故作好奇的问了些海外情况,早有腹稿的李诚自然娓娓道来。

“阁下可曾开蒙?”

甘文突然抛出个问题,要确认一下这个服饰奇特、口音虽然古怪,但是能听出楚音的“海商”是不是读书人,这一点很重要。

李诚在“海易风”三兄弟面前敢冒充读书人,在真正的“秀才”面前可不敢。

一个连百家姓、千字文都背不齐,只会几句语文书上的“论语”的人,一言不合秀诗词?

要知道如今大宋读书人学习内容以《三经新义》为主,(《毛诗》《尚书》《周礼》三大经)就这还是昨晚翻写作资料时,李诚查到的内容。

冒充正经读书人?疯了!甘文随便问个经义,他都不一定能听懂。

这玩意做不了假,就好像女主播们自抬身价,自吹自擂是“清华北大”的,结果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利索……

说到底,穿越者和古人,基础教育体系迥异,话说昨晚汪朋还以为《毛诗》是教员诗集呢。

“惭愧惭愧,身在异域,族学开过蒙,某尤善算科”。

“噢,原来如此”。

甘文的兴趣一下子少了很多,如今“明经”才是正途,“明算”可不吃香,不过也难怪,行商之人不会算术,岂不把老本赔光。

“此物尚可,汝欲何价售之?”

“三郎君明见,此文房四宝制作极其困难,凑齐一套实属不易,所以这次不才险些葬身鱼腹,某都拼死抢回一套。

某可以性命担保,此乃大宋唯一的孤品……”

“呵呵!”

甘文嗤笑一声,不愧是海商,果然伶牙俐齿。

“三郎君,某和外甥落难到此,急需用其换来容身之本,某今日忍疼割爱,只要三百贯”。

“五十贯!”

“两百八十贯!”

“顶多算你八十贯,做人不要太贪得无厌”。

“两百贯,结识了三郎君这样潇洒脱俗的俊秀,某真心敬仰,这价格绝对诚意、日月可鉴”。

“会说话就多说点,本郎君很是高兴,这样吧,一百二十贯,行了,就这一口价!别不知好歹!”

“要足陌肉好”。

“可!”

“成交!”

“哈哈哈哈!”

……

甘文其实也是个绣花枕头,只是相对而言比两个“蒙生”哥哥学问高点,但属实不多。

如今蔡太师当权,重新恢复了王安石的三舍法,崇宁三年( 1104年)起 ,三舍法取代科举取士。

是的!现在没有科考,惊不惊喜意不意外?

“天下取士,悉由学校升贡,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并罢”。

成为进士的途经只有一条,县学(秀才)、州学(举人)、太学(同进士)。

三个阶段的学校,内部又从低到高分外舍、内舍、上舍三个层次。

名义上是国家从太学中,相对公平选取品学兼优的学子授官,但实际上更加方便蔡太师私下挑选合适的人手,培植党羽。

“夫职亲于诸生而习知其情伪者,宜莫如学官一也,使其因人情利害而为之法者, 亦莫如学官也”。

说人话:现在实行的科举政策,不再是“一考定输赢”,学校老师有选官、或向上一阶学校,推荐名额极其有限的“优质生免试入学”权力。

学生的前途,自然就完全握于老师手中。

所以,心思灵活、家有豪产的学生,为了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,千方百计通过贿赂、钻营、请托等手段寻求靠山,讨好自己老师。

粪缸一样的大宋官场中,确实有忠心为国,品质高洁之官,但大多数官员能真正秉公办事、不徇私情的凤毛麟角。

所以各种徇私舞弊现象层出不穷,这一点毫不稀奇,历朝历代都一样。

甘家在东海县还有些势力,县学的教谕(校长)也会给几分面子,毕竟每年的“三节两寿”甘家送的礼,那是相当丰厚。

想获得极其珍贵,多少人盯着的“免试入州学”机会,要么是真材实料,要么就要自家大出血。

必须加钱,加钱再加钱!

……


"

点击阅读全文